发挥专业特长,发扬吃苦精神,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约500名师生成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人数居沪上各高校之首。这些志愿者几乎全部为外语类专业志愿者,涉及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英语等20多个语种,主要服务于国际高级访问团、国外媒体记者团、制证安检团队以及国家会展工作组,许多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守住第一道“防线”
9月13日起,上海外国语大学12名长期志愿者经过培训正式上岗。志愿者们从松江校区往返进博会注册及证件管理中心,每天路上花费时间超过3小时,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从上岗到进博会开幕只有50多天,这12名志愿者需要配合中心完成60万张各类证件的数据整理、打印、库存保管等工作。从上岗第一天起,大家就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95后志愿者席明洁放弃了原先的外企实习机会,转而投入到进博会服务工作中。“能参与今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之一的进博会,很荣幸。我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公安部门制作、管理证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席明洁不无自豪地说。60万张证件,日复一日的信息审核、排查,她和小伙伴们牢牢地守住了进博会的第一道“防线”。
在席明洁眼中,这次进博会志愿者队伍很年轻。制证大厅里大多数都是95“后,公安干警也多是90后。虽然年轻,但是大家都能吃苦,认真负责,不娇气。女生都是‘文员’,很多男生则被分到车间,成了‘流水线工人’。”每天天刚亮,志愿者们就从学校出发,深夜才能回到寝室,睡不了几个小时又要早起上岗,但志愿者们没有一句怨言。第一次进入车间工作的志愿者樊博,经常加班到晚上10时。为了节约时间,他索性住到了国家会展中心附近,因为住的地方湿气太重,他的湿疹复发了。起初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直至后来老师了解情况后,帮助他调换了岗位,但他仍然坚持早上9时出门,晚上10时下班,工作毫不懈怠。“能够亲身参与进博会,感觉一切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作为证件注册团队的一分子,志愿者葛学政坦言,这段经历对他而言很宝贵。他负责审查证件信息是否一致,这是制证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对他这样的文科生来说,车间工作是新体验,更是大挑战。“我们的工作是维护进博会有序进行的底线。”他说,自己愿意当进博会这一盛大展会中的一颗“螺丝钉”。据了解,为了保证在进博会开幕前按时完成所有证件,志愿者们牺牲了自己的周末时间,甚至是中秋假期。
多想一步重细节
作为一名今年5月就上岗的志愿者,金铭先后负责进博会的宣传、会务以及接待三项工作。身为上外研究生,在语言上,金铭拥有令人羡慕的优势,但她的专业对口程度低于很多来自其他学校、专业的同事,许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慢慢熟悉,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全新的挑战。如何协调好不同领导的意见?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上级需要的信息?如何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自如切换?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做个有心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是她在工作中最大的感悟。金铭告诉记者:“我有时会多想一步,比如领导让我找什么资料时,我会尽可能再多作一些准备,有可能领导在当时不需要,可一旦有需求,我就能从容应对。”她坦言,可能每个人都在做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许仅仅是指示牌坏了需要有人去提醒,但大家都全身心投入,认认真真排查可能存在的问题。
孙阔是本届进博会市商务委外事办的志愿者,自2012年踏进上外校园,他的大学生活便因志愿公益而多彩。孙阔认为,志愿工作不仅是简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更是自我素养的提升和价值的体现,是新时代青年良好形象和品格的彰显,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行动。10月23日是孙阔上岗培训的第一天,在市商务委外事办,他接受了进博会基础知识、商务贸易、党性教育、外事工作、安全保密教育等理论知识培训。“参加这次培训,让我对进博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细致的了解,也让我对祖国的繁荣富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进博会有助于全球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也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大国担当、大国气魄。”身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孙阔始终坚信,要想了解世界、了解未来,“象牙塔”中的学子们就要勇敢走出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磨砺和提升自己。
为了让身处一线的进博会志愿者们安心工作,上外专门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进博会需求统筹安排学校志愿者工作。工作小组积极协调,通过部分专业课程临时停课等多项保障措施,消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