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11月5日,“祖帖故里,云间墨韵——上海松江书法晋京展”在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是松江书法首次以“云间书派”整体面貌赴京展出。本次展览以139件古今书法篆刻精品为脉络,配以图文并茂的松江书法图史文献墙,展示松江书法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演变轨迹。这是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也是“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一次成果展示。
展览首日,业内人士和现场观众纷纷赞叹,透过这次展示的书法作品,看到了松江书法的历史传承发展,更看到了松江这座城市“科创、人文、生态”发展的蓬勃生机。
精品齐荟萃展示新气象
本次展览主要以松江地域存留的书法作品文献为依托,通过古今书法、信札、碑刻以及实物文献,以视觉化方式呈现中国书法史上的松江轨迹。
展览以中国美术馆一楼1、8、9号三个展厅为主展场。其中,1号厅展出了中国台湾收藏家何国庆珍藏的明代“云间书派”领军人物董其昌的《蝶恋花》《戊申·临怀素自叙帖》《临张旭怀素高闲帖》等10余件珍品,还有董其昌的老师莫是龙的《与原正书》《晋书·王羲之与谢万书》等多件力作,以及明代“华亭派”领袖之一陈继儒的《岁朝云物诗》《虎丘南去诗》《苏轼杂文》等多件精品。这些作品中既有行书、楷书、草书诸体,又涵盖了手卷、条幅、尺牍、扇面等多种形式,让人尽享视觉盛宴。
1号厅主要参照上海方塔园、醉白池公园等江南园林格局,设计园林式照壁与碑廊环绕景致,融入《平复帖》元素,突出祖帖故里的书法文化渊源。厅内展出了晋代书家陆机的《平复帖》复印件,明代草书代表人物张弼的《题詹耳载酒堂》,著名抗清义士夏允彝的象牙篆刻《夏允彝印》,“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的《与杨维斗书》,康熙皇帝御用代笔人沈荃的《沈文恪公书画真迹》《临米芾蜀素帖》《太皇太后大德景福颂》等多件作品,以及清代诗人张祥河的《门有蒙承》等难得一见的珍品。
8号和9号厅展出了陆维钊、白蕉、程十发、马相伯、杨了公等近现代名家的35件书法篆刻作品;以及54件当代书法篆刻作品,包括14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作品和通过征集并经专家评审后的40件入展作品。
“玉峰过往客,来访小昆山。日下丛峦涌,云间一鹭闲。摩崖证先迹,吟呗叩禅关。又起蓴鲈思,季鹰胡不还。”
“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叫上海之根,有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叫人文松江。”“携手共建G60科创走廊,共创共享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记者看到,这次展出的当代书法作品内容集中表现了我区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诗词文赋、改革发展和建设成就等,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松江人唯实唯干、克难奋进的精神,全面反映了我区在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新气象和新成果。“这次活动是对外展示松江的好机会。”据主办方介绍,这次书法晋京展让更多海内外人士认识松江、了解松江、书写松江,既弘扬了松江的书法文化,又对外展示了“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成果。
茸城书韵久观众点赞多
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坐拥数千年来上海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这给本地书法文化发展积淀下了深厚的底蕴和传统的沃土。
众多书法界人士一致认为,松江的书法,不论是故宫国宝级文物西晋陆机《平复帖》,还是明代以董其昌为首的“云间书派”,都给中国书法发展带去很大影响。苏东坡、米芾、赵孟頫、杨维桢等历代书法大家,以及张大千、陆维钊、白蕉、程十发等近现代大师,或经过这里,或盘桓在这里,或终老在这里,他们留下珍贵的书法经典作品,为松江书法
文化增添了厚度和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松江的书法资源中还有大量书法理论研究文献,如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兰亭帖目》,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笔势论》、何良俊的《四有斋丛说》等,在中国书法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松江如此得天独厚的书法历史文化条件,也在现当代各个时间段得到延续和传承。”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书法文化建设,形成了书法日益兴旺、繁荣兴盛的局面。201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通过严格评审,授予松江“中国书法城”称号。2017年5月,松江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发布《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和“影视之都”的人文松江建设目标,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松江获得上海唯一的‘中国书法城’荣誉。可以说,松江书法是当代上海书法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是上海书法、上海文化的一个品牌。”开幕当天,业内人士纷纷为4600多年的松江书法文脉传承点赞。
此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指导。中国美术馆,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局、区文联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