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第四轮《“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学年)》日前启动,新一轮“强师兴教”计划涵盖了师德师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水平提升、人事制度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等多个方面,致力于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区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10年间,松江学生数量、学校数量翻番,教师数量也从5000多名激增至过万名,仅今年就新增教师600名。兴教必先强师,面对新教师数量多、骨干教师被“稀释”等难题,实施“强师兴教”战略正是松江教育部门的破题之举。以青年教师为重点,以骨干教师为抓手,打造“教坛新秀-学科名师-首席教师-政府津贴教师”教师金字塔梯队,开足马力建设教师队伍,为教育品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建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6名青年教师在去年上海市见习教师综合素质评比中斩获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赵妍妮入职仅仅一年。她坦言: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松江教育大家庭里有人引领、有人同行,完善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和清晰的成长路径规划,让我很快进入状态。”如今,赵妍妮已经走上了班主任岗位。
入职后,她参加了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规范化三级网络培训——区级通识类培训、基地文化浸润式培训和校级教育实践等培训,向专家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一次次听课、一次次磨课,不断的磨练让她受益匪浅。
从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起步,赵妍妮向“三关三台”迈进。先是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关、登教学台;入职2年时要过教育教学技能关、登学习台;有3-5年教龄时还要过学科专业知识关、登研究台。“三关三台”帮助每名青年教师平稳度过适应期,也为一些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在“三关三台”后,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还有机会进入青年教师研修班、青年教师训练营、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等高端发展平台,为教学水平提升和走进骨干教师梯队夯实基础。
区教育部门除了重视见习教师的成长外,还十分重视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我区在全市率先尝试规范化培训两级指导,定期开设指导者培训班,由经验丰富的区级研训员和区级首席教师引领,确保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准。在市级规范化培训调研工作中,此举得到专家们认可,并建议向全市推广。
完善的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有的青年教师连续三年在OM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金奖,还有的青年教师获得上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上海市第一届教育信息化论文评比三等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等。
搭舞台发挥骨干教师特长
在实施“强师兴教”战略过程中,区教育局通过“内培外引”等多种措施,构筑教育人才高地,成效显现。目前,500名教坛新秀、250名学科名师、20名首席教师、14名政府津贴教师已经构建起“金字塔”骨干教师梯队。仅去年一年,我区就有6名教师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2名教师晋升正高级教师。
不久前,区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成立,受到全区19名特级教师和特级校长的欢迎。联谊会首批会员刘晓兵是从外省市引进的骨干教师之一,来松江还不到两年。他感慨地说:松江教育大家庭舞台多、机会多、成“长快、收获多,新成立的联谊会就为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搭建了发挥才干的新舞台。”
刘晓兵进入上师大外语附中执教后,学校组建了由他领衔的工作室,他主持的沙龙活动深受老师们喜爱,他富有思辨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让许多原本对历史学科“不感冒”的学生喜欢上了历史。刘晓兵撰写的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开创松江历史教育领域先河,带动了松江历史学科教学
思路的拓展和品质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刘晓兵还加入了松江32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之一——中学历史名师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他和学科同行们集体攻关区域学科发展难题,如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据史料运用”课题,开了几十节研讨展示课,取得了不少成果,还在市级教学调研中作了精彩展示,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骨干教师共同体给区域名师再提升提供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平台,对骨干教师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业务、共享资源大有好处。”刘晓兵告诉记者。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部队”,如何有效推动骨干教师群体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浮于表面,使得骨干教师得到荣誉就裹足不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正是松江的创新之举。组团”驱动发展,全区700多“名骨干教师按照学科划分,形成36个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除了针对区域学科发展难题、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各共同体还尝试进行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专家—共同体—指“导团—个体”的运作模式,在“团体作战”的同时,也为骨干教师个性研究创造了条件,激发了骨干教师的智慧,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此举获得多位市级专家认可。
第三轮强势兴教计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优秀教师引进与激励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据统计,目前每年对骨干教师的奖励资金在75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