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心”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泖港镇社管办落实大调

2018-10-05 15:50:43 作者:注册松江公司

“服务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脚板才能丈量短板,只有真心、爱心、恒心和匠心才能赢得民心。”近10个月的大调研活动开展以来,“四心”要求成了泖港镇社会事业和社区管理办公室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到优抚政策的不断完善,从对困难残疾人的关心爱护到基层社会的治理……泖港镇社管办在工作和调研的匆匆步伐里,走访了30多个基层单位和社会组织,与村民群众面对面地聊家常,聆听基层最原汁原味的想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大调研的成效落实到“神经末梢”。

  用真心提升服务水平

  宽敞亮堂的餐厅,健康可口的饭菜,来这里就餐的老人总是心情愉悦。每日饭点将近,泖港镇胡光村的日间照料中心内,胡光村、腰泾村、范家村和黄桥村的高龄老人们来到这里用餐,美食的香味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今年7月,为了解决本村与邻村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空置了近20年的胡光小学经一番修缮后,成了日间照料中心与助餐点,为吃饭有困难的高龄老人提供集中用餐与上门送餐服务,目前已惠及172位老年人。
  “在我们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有的老年人出于不想给我们添麻烦,不愿意提建议,表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有的老人可能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该怎么讲。”调研中出现这样的情形,并没有让泖港镇社管办主任庄雅萍掉以轻心,她直言,“在为老服务方面,我们的很多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调研中,她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对助餐服务有需求。“沉默的少数”焦家村村民老陆就向庄雅萍反映,如今夫妻俩年事已高,儿女不在身边,一旦身体不舒服就不能做饭,因此希望有送餐服务,解决就餐的后顾之忧。
  “目前胡光村助餐服务反响很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但我们的步子还不敢迈得太大。”庄雅萍表示,等过了目前的优惠期,餐费从原来的老年人自费5元、村里补贴5元变成自费8元、村里补贴2元,再排摸是否还有这么多老人有助餐需求。如果需求量依旧很大,镇社管办将考虑在胡光村助餐点的基础上,继续调摸泖港及五厍集镇周边几个村居老年人的需求,成熟一个助餐点、发展一个助餐点,稳步解决老年人的助餐问题。

  用爱心解决群众难事

  曙光村智力二级残疾人小陈,常年卧床。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小陈长期由祖父母照顾,祖父母均已八十多岁。调研走访到这一情况后,泖港镇社管办协调曙光村村委会做好特殊家庭关爱工作,尽可能减轻小陈家庭的生活压力和负担,庄雅萍也经常上门开导小陈和他的家人,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泖港镇,类似小陈家这种情况的残疾人家庭还有20户。“残疾人专业养护机构无法满足这类残疾人家属的需求,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就近机构托养,方便经常探望。”残疾人家属有需求,庄雅萍感同身受,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争取,一方面为这类家庭安排各类走访慰问,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与关注;另一方面,也积极向各级民政部门呼吁和反映,在社区设置养老床位的同时,增设部分残疾人机构养护床位,为失能失智残疾人的家庭减负,同时也顺应了家属的诉求。
  据悉,泖港镇目前共有2222名残疾人,他们的需求一直是镇社管办关注的焦点。“虽然这些需求都不具有普遍性,但对每一名相关的残疾人个体而言,都是大事。”庄雅萍及其同事把每个残疾群众的需求当作是大事去看待,绝不置之不理。

  用恒心创新服务项目

  “茹塘村重点优抚对象反映他们夫妻两人现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能否在服务内容上更进一步细化。”“田黄村重点优抚对象反映自己91岁了,行动不便,常年呆在家里,外出理发不方便,希望增加上门理发服务项目。”优抚对象提出的建议,镇社管办都一一记录在案,进行专题研究,精准对接每位优抚对象的需求。
  有时候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决策,其实并不是群众的真正需求。没有摸准群众的真实想法,工作就容易想当然。因此,为确保“关爱功臣”项目有效实施,服务内容得以落实到每位重点优抚对象,泖港镇社管办结合大调研,走访调研重点优抚对象,深入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服务需求,并听取他们对明年“关爱工程”项目的建议,以此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项目。

  用匠心培育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一直是创新社会治理上的难点、痛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泖港农村地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质量不均衡,社区服务供需衔接也不紧密。因此,泖港镇社管办实地走访了泖港敬老院、泖港镇老年协会、尚艺社区文化服务社等,进一步掌握他们在自身转型发展上遇到的瓶颈和困难。
  “下阶段,将更加注重问计。”庄雅萍表示,将固化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和有益经验,并进一步复制推广,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社会组织成长的路径,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力。

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工商注册、代理记账、银行开户、公司变更、公司注销、资质办理,就来财穗通企服

更多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