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家有小学生的父母一样,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楼立婧的周末都是在接送儿子上兴趣班中度过的。但与往常虚耗时间等待儿子下课不同,最近她却把等待儿子下课的时间都拿来“上厕所”,一个多月下来暗访了松江城区的20多座公厕。
为每一座公厕拍下一组照片,写下地址,编上序号,再查找出不足,自大调研开展以来,区环卫中心上下一起奔赴城乡各处公厕“上厕所”。区环卫中心主任姚永妹说:“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每个街镇开具一份‘问诊单’,指导街镇提升公厕建设水平,让市民在公厕改革中有更多获得
感。”
“一厕一档”走访全覆盖
走进新桥镇申浜敬老院公厕的第三卫生间,除了标配的尿布台,一旁还安置了一把儿童座椅;而在新桥镇教育绿地公厕的门口,新辟的出租车临时停车位让“的哥的姐”们再也不用担心违停。与别人走进公厕单纯解决“内急”不同,楼立婧说,自己每次进公厕都会左看右看,保洁是否到位,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总想着要找出好在哪,不好在哪”。这不,今年3月的一次暗访中,她就在公厕里听到了市民的抱怨:“这都3月份了,还是这么冷,洗个手都要冻坏了。”于是她提出了在公厕内添置小厨宝供应热水洗手的建议。
目前,松江共有公厕387座,城镇化地区219座,农村地区168座,其中城镇化地区有199座公厕在文明行业创建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公厕”。近年来,我区更是进一步加强第三卫生间的配置建设,倡导在公厕中摆放绿植,注重文明宣传,形成了松江特色。但在区环卫中心规划建设科科长黄燕看来,松江的公厕管理还要从“干净、足够”不断向“精细、舒适”发展,努力做到使用和满意两个100分。
把公厕打造成松江的一道风景,遍访全区所有公厕,就成了大调研开展以来区环卫中心的一项重点课题。“有时候一天要跑20多座公厕。”黄燕说,不仅要明察暗访,还要为每一座公厕建立档案,并记录问题。区环卫部门在走访中发现,松江新城区的不少装配式公厕已使用十多年,破损情况较为严重;老城区部分厕所多年未改造,设施上跟不上市民如厕需求,需要督促相关街道纳入明后两年的改造计划。
“三步走”布局环卫设施
按照上海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城市化区域公厕的服务半径应为250~300米左右。然而现实是,一条全长约12公里的广富林路,仅在人民北路路口的绿化带里设有一座装配式的公厕。公厕缺位的状况主要出现在广富林街道、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江新城总部功能研发区的新开发地块。
开车、逛街的路上找不到方便之所,黄燕说,这样的经历自己也有过。然而,要在已开发地块中补上一座几十平方米的公厕并不容易。黄燕告诉记者,环卫设施在办理土地手续时,立项、征地等前期手续与大型设施建设要求一致,时间过长,程序也较为繁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厕的建设。
边调研边思考,针对公厕布局不均的问题,区环卫中心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议。首先,各街镇在编制区域性规划时,结合自身环卫发展需求,明确公厕、垃圾房等环卫设施布点;其次,在地块开发及出让时,规划部门按照环卫行业标准,提出环卫公共设施用地及配置要求;再者,对未办理规划手续的公厕和垃圾房开设绿色通道,以备案形式予以保留,同时简化新建100平方米以内小型环卫设施的手续及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