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暑下,他们为生命奔跑 ——松江120院前急救侧记

2018-08-24 15:20:10 作者:注册松江公司

溺水、中暑、车祸、心脑血管疾病频发……每年6-8月是120院前急救任务最繁重的时期,这段时间的高温酷暑更考验着每一位从事户外急救工作的急救员。8月14日,记者“蹲点”松江120急救中心(新城分站),记录下了高温酷暑中,生命卫士”们奔跑的模样。“

  松江120日均出车117次

  “有任务有任务!谷阳北路1425弄177号复美大药房有人腹痛!”上午10时59分收到急救任务,松江120新城分站急救医生曹慧丽还未来得及扒完最后一口饭,11时1分,她就与驾驶员、担架员同时到位。
  “时间就是生命。”今年40岁的曹慧丽说,干急救没几个人会细嚼慢咽吃饭,任务下达2分钟内必须出发。11时8分,120急救车抵达病发地点,驾驶员顾东海与担架员沈轶小心翼翼地将腹痛患者抬上担架床,车子就近驶往第一人民医院南部。行进中,狭窄的急救车内,曹医生娴熟地为患者做血糖、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检查,快速作出病情诊断,当即为病人做应急治疗。11时18分,急救车抵达医院,与急诊医生做好交接后,患者被送往急诊室。
  回程途中,曹慧丽告诉记者,每到夏季,腹痛、中暑等身体不适情况频发,中心日均出车数已经从二三月份的109车次增加到了118车次,这些病痛看似平常,但对于急救人员而言,每一次急救都“责任重于泰山”。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人急救小组中,虽然施救的主要责任人是随车急救医生,但担架员和驾驶员也是“半个医生”,他们同样需要配合医生救治伤病人员。
  即便是在松江120急救中心内部,匆忙奔走的身影也不少见。高温酷暑之下,中心51名急救人员更是用生命在奔跑。他们也有头晕感冒的时候,但不到万不得已,全都坚守在岗位上。中心办公室主任陆琴说:“我们120急救人从早晨8时上班登录工号的那一刻起,除去吃喝拉撒,大多数时间都奔波于松江的大街小巷中。”自6月1日早8时至8月15日早8时,松江120调度指挥系统共接听电话15205次,出车8626次,为7171名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三天一轮班连轴转24小时

  11时35分,刚完成出车任务的急救医生范艳兰一回到中心便忙着录入病史,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流,“今天还好,只有33℃,不算热!”由于急救工作总是在路上,三天一轮班、24小时随时待命,27岁的她参加工作仅一年多已显黑瘦。
  “既然选择成为急救人,就该拼尽全力挑起救人救命的担子。”范艳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刚来中心工作时,由于不适应急救车逼仄密闭的环境和路途的颠簸,范艳兰经常晕车呕吐,回忆起初那段艰难时光,她不仅没有叫苦叫累,反而对这份特殊的工作充满感激与敬畏。
  说它特殊,不仅因为它直面生命的脆弱,也因为工作时间与常人不同,一当班便是24小时连轴转。对于已为人母的范艳兰来说,自己累点苦点不打紧,要紧的是年仅2岁多的孩子。从事急救工作意味着每隔3天就会有一天一夜见不到年幼的孩子。她苦笑着说: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亏欠孩子。”
  更为揪心的是,孩子的爸爸与妈妈同在一个分站担负同样的使命,也是三天一轮班24小时连轴转。其实,夫妻同为急救人的情况不是个例,松江120急救中心就有3对。“同岗夫妻如果同班次还好,倘若不同班次,一个月下来至少有20天是碰不到面的。”陆琴说。对此,同为急救人的范艳兰夫妻却庆幸他们同岗不同班次,理由是一人当班另一人可以在家陪伴孩子。
  在松江120急救队伍中,不仅有如范艳兰一般的急救“新兵”,还有像曹慧丽一样奔走了几十年的“老战士”。夏日滚烫的马路上、烈日炙烤的工地上、狭小逼仄的老式居民楼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松江急救人的身影和汗水。

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工商注册、代理记账、银行开户、公司变更、公司注销、资质办理,就来财穗通企服

更多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