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平时注意养地,三年和五年后,可分别凭一份达到保护评价指标的土壤监测报告,获得大大高于保费的奖励。听完耕地质量保护险概念和具体操作流程介绍后,在场的家庭农场主们当场签约投保。近日,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护险在我区泖港镇胡光村启动,胡光村和周边3个村的25户家庭农场主签约投保,覆盖粮田面积达3000多亩。区农委副主任顾晓峰介绍,预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全区将有600多户农场主投保,覆盖粮田面积达9万多亩,由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该保险的实行,将有助于我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以奖代补增强农场主责任感
“农业保险,一般都是保险公司在农业发生灾害、农林受到损害的时候介入,以减轻农民的损失,或者加快恢复农业生产,但是这次我们采取了正向激励的方式,只要耕地地力没有下降,保险公司就给奖励,这在全国还是首次尝试。”顾晓峰告诉记者,“希望农场主将耕地保护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耕地质量情况,设计了多级奖励,5年后,最高奖励可达800元一亩。”
“保费每年80元一亩,由市财政补贴32元、区财政补贴32元,家庭农场主一亩地一年只需投保16元。”据顾晓峰介绍,耕地质量评价以5年为一个周期,投保前,由专业检测机构对家庭农场耕地质量进行检测,确立耕地质量基础值,在第3年检测和评价有机质含量,作“期中评价”;承包期结束即第5年检测和评价有机质含量和耕层厚度,作“期末评价”,之后根据检测值判定耕地保护情况,实施以奖代补。
土壤检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被分为5个等级,耕地地力增幅水平越高,每亩可获奖励越高。第3年“期中评价”,地力增幅水平若为0级,每亩奖励120元,这是因为土壤被耕作3年,耕地的地力没有退化,说明还是保护起了作用,值得奖励;地力提升1级、2级、3级、4级,每亩分别奖励216元、312元、408元、480元。第5年“期末评价”奖励力度更大。
“现在麦子都不种了,主要是深翻和种植绿肥。听说最高有800元一亩,大家都充满干劲。”胡光村家庭农场主曹丽明告诉记者,“以前国家补贴,耕地养得好和养得不好的补贴都一样,很多人不会特别重视耕地质量的改良,但现在必须要养好地,养不好奖励少。”
评估有据量化耕地地力指标
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耕地质量相对全面的普查和掌握,也缺少相对客观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为此,我们请来了一批水稻专家和土肥专家进行研讨,选定了两个最主要的耕地保护评价指标,分别是有机质和耕作层厚度。有机质代表的是土壤肥力,耕作层厚度则代表了作物生长的空间。另外,这两个指标也易操作。”顾晓峰介绍说,土地的指标有10多个,但这两个指标和经营者有直接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指标。“我们要关注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指标。”顾晓峰以重金属指标为例,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在农业生产中“不会接触到重金属,只有倾倒工矿垃圾时才会出现,这不是农民主动的行为,和农业生产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所以我们没把重金属指标纳入进去。”
据悉,土壤检测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出具检测报告,一户一报告。
由区农委制定《耕地质量保护采样规程》,专业检测机构根据《规程》实施采样、制样和检测等工作。对第三方出具的检测结果,委托区食用农产品检测中心开展盲样抽检,确保检测质量。
事实上,早在10年前,我区就开始实施秸秆还田、种养结合的耕作制度,在这个基础上,还创新实行“三三制”耕作法,大小麦、绿肥、深翻三三轮作,让宝贵的耕地更健康、更可持续。去年,我区又在全市率先取消了大小麦种植,每年只种一茬水稻,其余时间要么种植绿肥,要么深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以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保护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保护险体现了农场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的评价耕地保护的指标,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耕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引导了农场主保护自己的耕地。一个优秀的农场主,应该承担这份责任。”顾晓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