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分类投放准确率不高、分类设施陈旧、废品无回收网络、湿垃圾处置技术含量低……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几大瓶颈,而我区针对这些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
家家门前都有干湿分类垃圾桶,户户都能用废旧物资换取现金和生活用品。去年,我区入围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行列,全区7个涉农镇共有77个村完善了农户源头分类投放、村级分类收集处置、镇级分类运输和区级分类处置的全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成为推进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的亮点。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
秸秆、蔬菜果皮等农村湿垃圾一般会投入积肥池内,通过自然发酵,有机垃圾形成肥料后用于还田,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但是这种肥料沤制周期长,积肥速度慢,产出率较低,使用情况不乐观。
去年,叶榭镇建设了18个玻璃钢材质的标准化湿垃圾积肥池,一个积肥池可容纳有机垃圾20吨左右。村里统一设置农作物垃圾临时堆放点,由村里的保洁员每天定时收集,投放到湿垃圾积肥池内,经过池内密闭发酵、出料还田等流程,保证了湿垃圾在不出村情况下的再利用。此外,各镇积极开展探索和尝试,泖港镇用环保酵素进行浇灌,新浜镇采用阳光堆肥法等,有效缩短了肥料的发酵周期。
料口不断吞吐着分拣好的湿垃圾,这台“吃进垃圾吐出有机肥”的机器,就是去年泖港镇购买的日处置量2吨的湿垃圾高速发酵生化处理机,处理机安置在新建村和徐厍村,这里建成了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农户分类投放、保洁员二次分拣后的湿垃圾,运送到资源化处置站,在投放过程中,处置站人员再一次精细化分拣,湿垃圾经过5-7天的处置发酵,变成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利用。处置站内还配备了粉碎机,对细小树枝等进行粉碎,使原先大量难以消纳的垃圾变废为宝。
“目前我镇已有2个村试点建成了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位于腰泾村的1个日处置量10吨的镇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目前正在进行基建设施招投标。下一步将根据村级和镇级处置站的实际处置能力,建设1至2个镇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实现湿垃圾高效生化处置全覆盖。”泖港镇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志锋介绍说。
我区以泖港镇和叶榭镇为试点,以点带面,湿垃圾处置形成“一镇一站、一村多点”的布局模式,各镇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集中建设镇级湿垃圾处置站,提升处置能力;在农村建设小型积肥池,实现湿垃圾就地积肥还田,资源再利用。全区现已建成镇级中转站7个,实现涉农镇全覆盖,日均处置农村湿垃圾达95吨。各镇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结合实际,形成了湿垃圾处置特色。
“四类垃圾”妥善处置
废玻璃、废塑料、废纸张等低附加值的废品,因为体积大、存放运输成本高等原因,废品收购市场普遍不愿回收,而私营的废品回收点通常将废品存放在村宅内,影响周围环境不说,缺斤少两、价格偏低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这种现象,去年开始,我区7个涉农镇创新管理,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废品回收,形成“村级交投站—镇级中转站—区级资源物流中心”的资源回收网络,采取农户自主交投和企业上门回收的方式,日均回收量达14.45吨。
泖港镇新建村启用的再生资源交投站,由原本闲置的集体房屋改建而成。交投站回收工作采取绿色账户积分卡扫描积分和现金结算的方式进行,每周五为交投站开放日。“村民既可以选择定时前往交投站,也可以交给在村里流动回收的保洁员,另外针对出门不便的村民我们还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基本满足了村民对废品回收的需求。”张志锋说。
如此,我区农村地区已基本完善了对“四类垃圾”的处置。以农户分类投放、保洁员辅助分拣为基础,将各类垃圾短驳至分类垃圾箱房,湿垃圾进村级积肥池或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干垃圾由镇环卫公司转运至区级处置站;有害垃圾暂存在分类垃圾箱房,由环卫公司转运至镇级有害垃圾临时堆放中转站,再由回收公司收运处置;可回收物设立村级再生资源交投站,达到一定量后转运至镇再生资源中转站,由回收公司收运处置。
今年,泖港镇将在焦家村、兴旺村和泖港村各新建一所“泖田绿色小屋”,第一家预计将于4月份向村民开放。这间“绿色小屋”今后将成为泖港镇垃圾分类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小屋有四大功能,分别是再生资源回收的交投、绿色账户积分兑换、环保酵素制作和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培训。张志锋告诉记者:“我们想把小屋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垃圾分类中心,不仅涵盖各项服务,而且在这里还能够看到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家家户户踊跃参与
走在我区农村的田间小路上,你会惊讶地发现,条条道路整洁清爽,环境丝毫不输城区。泖港镇新建村村民陆士春告诉记者,因为垃圾分类,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配备有分类垃圾桶,村里的路边还有统一改造好的垃圾分类投放站,扔垃圾方便,垃圾分类有好处,大家就都愿意守规矩。虽然住在农村,这些配套和城里一样。”
在我区的各个村落里,垃圾分类从来不是保洁员个人的事。事实上,由网格长、村委会成员等组成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党员干部、村民组成的志愿者以及村级保洁员共同组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熟人网”。“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间的宣传更为有效。这些人会每天检查农户垃圾分类情况,劝导没有分类的农户,督促其分类,对分类好的农户进行表扬和鼓励。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集农户分好的垃圾并运输至垃圾箱房,对干湿垃圾进行二次分类,为减轻分拣工作量,保洁员会反过来对农户分类情况进行督促,提高分类的精细化程度,减少干垃圾外运量。”区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泖港镇在全区率先尝试小区分类定时定点撤桶投放工作,通过稳定发挥小区志愿者队伍作用,开展入户宣传和持续跟进,居民的分类投放率达到90%以上、准确率达到80%以上。我区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建立垃圾分类服务队伍,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工作纳入巡查管理。在农村,将宅前屋后环境整洁及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作为星级文明家庭创建申报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与村民签订《宅基地环境卫生保洁协议》并张贴上墙,将垃圾分类纳入村民公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