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古树就是一段历史记忆。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也是具有人文价值的“活文物”。我区现有古树名木220株,古树后续资源210株,数量位列全市各区之首。近年来,我区不断探索和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让“绿色文物”重焕青春。
新技术让古树“老有所养”
去年开始,我区连续多年在复壮工作中采用登高车人工作业,对濒危与退化古树进行微生物复合菌剂和以植物内生菌为主的养分还原处理,直接喷施树冠部位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古树由于生长环境所限,登高车无法进行喷洒作业,无人机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区园林中心负责人说。不久前,区园林部门利用新技术,对位于泖港镇的几株古银杏实施了无人机高空喷洒作业,将微生物复合有益菌与微生物树木养分还原剂经雾化处理,均匀喷施到银杏树的顶端,对古树叶面进行植物内生菌、光合菌等的直接补充,改变了传统的土壤浇灌处理方法,提高了古树的营养吸收速度。
无人机运用于古树保护与复壮工作,还解决了以往无法完成的近距离观察难题,尤其是对古树树蓬和顶端出现退化情况的掌握与分析,有利于提前了解古树的整体变化情况,对古树保护与复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相对于传统的古树复壮和保护方法,近年来我区古树保护部门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上海大颂生物先进的微生物技术,通过对土壤活力的改良和微生物树木养分还原技术,成功抢救和复壮了黑松、桧柏、茶花、桂花、广玉兰、瓜子黄杨、枣树等多种濒危与退化古树。
近年来,我区不断探索尝试将新思路、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古树保护工作中。诸如应用声波检测仪可显示树木木质部断面图,再通过断面图来判断古树木质部是否健康;雷达根系检测仪扫描地面,能够获得古树树根分布图,并查看树根是否腐烂;部分古树应用了太阳能杀虫灯,大大提升了古树有害生物防治的范围和覆盖面积。
给古树一个“更好的家”
我区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既有千年的稀有珍贵古树,也有具有历史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名木。这些古树名木大多分布在村庄、寺院、道路旁,部分生长在城市周边。近年来受到城市建设发展和自然灾害影响,如何给予饱经沧桑的古树更好的生长环境成了难题。
中山中路岳庙东侧有一株400年的银杏,该株古树总体长势一般,四周虽然有铁栅栏维护,但由于信众长年累月在铁栅栏旁焚烧香烛等人为影响,造成栅栏多处严重破损,影响了古树的生长。去年,区园林中心委托凯盛园林绿化公司拆除了原有铁栅栏,新建了厚铁栅栏,并对树体进行防腐处理,对土壤进行了微生物技术改良,这株深受松江人民喜爱的古银杏焕发了新的生机。
目前我区共有20处古树名木保护区,面积从80平方米到750平方米不等。这些保护区内的古树有的有空洞腐烂现象;有的因为古树的基部围栏较小,生长环境恶化。近年来,我区开展了扩建新建古树保护挡土墙、栏杆、地被终止、小路安置及古树复壮等示范区建设,区园林中心根据每棵古树的不同特点改善古树的生长环境,尽可能保证全区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同时,引导市民自发保护这一自然瑰宝。区园林中心负责人也呼吁:古树名木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市民能够从自身做起,一同保护这些留得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