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伴随着一阵阵旋翼转动声,一架无人机从百亩水稻田的上方飞过,喷洒出雾状水汽,气压“吹散”了稻秆,水汽洒入根部。在机手的熟练操作下,无人机自如地变换着高度、速度和方向,4个喷头均匀地喷洒农药,喷幅直径达6米左右。“要是人工喷洒,一百亩地七八个人一起干,得花大半天功夫,现在只需一个小时就喷完了。”在一旁指导农药喷洒演示的孙红荣说(见右图)。
孙红荣是叶榭镇的一名家庭农场主,曾在企业上班,但他始终割舍不了对农业的热爱,终于在2008年正式回归乡村,现特色种植鸭稻米。2016年1月,他和另外2个家庭农场主合伙购买了两台无人机撒农药,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治,因为效率高、效果好,不少农场主也向他们购买这项服务。未来,他们3人打算组建无人机队,推广这项技术。
效率提升近10倍
在作业现场,机手陆毅告诉记者,这台名叫“飞行蜘蛛”的无人机,采用了雾化离心技术,使农药喷洒更加均匀。相比传统人工喷洒,无人机的喷洒效率高出了5倍,每亩地还可节省农药30%以上,一次可载20斤农药,可以作业15亩地,一亩地不到一分钟便可喷完。如果是大地块喷洒,无人机的效率将更高:按一万亩农田“来算,10架飞机飞一天就能完成。”
孙红荣介绍说:“一般传统人工六七人一天大概能完成两百亩左右,现在无人机操作三人一组,一天就能完成五百亩。我们现在的操作员都是新人,操作还不太熟练,但已经是传统人工效率的四五倍。随着机手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一天的作业面积可达700亩左右,比使用人工的效率提升近10倍。”他推测,随着科技的进步,三五年后一个机手将可以同时操作数台无人机,效率更高。
“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在60~70岁左右,两三年以后,这些老人可能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从事这种人工农业劳作。”为了破解未来我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孙红荣打算这个月在本区培训一批机手,培养储备一批无人机操作员。消息传开,各街镇有很多人踊跃报名。
替代人工前景好
三年前,孙红荣发现有几家企业在松江生产无人机,爱接触新事物的他对此很有兴趣,两年接触下来,他对无人机用于植保很看好。“无人机植保最主要的优势是效率高,替代传统人工。”孙红荣说。
据孙红荣回忆,以前松江的种粮大户每次喷洒农药,都是靠自家人帮忙或雇人喷洒,种植一季水稻需杀虫三次,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还高。碰到下雨天,还不能打药,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间。而且植保经常都是在高温天进行,在三十七八度的酷暑中田间作业很容易中暑,非常危险。
经过两年的研究调查,孙红荣看准机会和两个合伙人一次性购买了两台植保无人机,成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飞防队”,既服务自己与合作伙伴,也服务周围需要的家庭农场。“去年我们总共服务周边农民喷洒了1000亩田地,效率高、价格合理,许多人都来订购服务。”孙红荣介绍说。
“我们目前最大的痛点就是从事农业的一线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光是我自己,包括合作社里的几个家庭农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未来两三年,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孙红荣表示,无人机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人工农业的短板。
“相信将来‘飞防队’的植保无人机会飞得更高更远。”对于未来,孙红荣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