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大厅、排列整齐的健身器材、干净整洁的淋浴间……走进这里,没人会想到条件这么好的健身房竟然每天只需花一元钱。近年来,我区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逐年增加,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建成市民健身房12个、市民健身步道24条、市民球场24处、市民健身苑点71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6处。市民健身步道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市民健身苑点更是遍布城乡每个角落,让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家门口就能健身”的便捷。
便捷优先
一元健身房就在家门口
“小伙子,不用刷卡了,今天全民健身日免费。”8月8日,松江体育中心市民健身房内,市民小徐刚想掏出他的市民健身卡刷卡入场,就被收银台的阿姨“拒刷”了。小徐告诉记者,得知小区附近有一家市民健身房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过来办了一张卡,办卡至今,他几乎每天都来这里锻炼一个小时。与外面健身房动“辄两三千元的年费相比,这里一年只需要365元,一天一元钱,非常划算。”小徐说,从自己家步行过来不过几分钟,“很方便,健身房就开在自己的家门口。”
除了主城区,像这样开在居民家门口的“一元健身房”在泗泾、佘山、小昆山、新桥、车墩以及浦南各镇也均有分布。一元“健身房”负责人李言平告诉记者,在选址方面,他们也经过仔细考量,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健身。目前我区的市民健身房“每周向市民公益开放56个小时,只要市民办理了这张‘一卡通’,就可以在每天的8:30~16:30之间去任何一家一元健身房里活活筋骨出出汗。”李言平说。
服务至上
专业托管更受居民欢迎
虽然价格“打了折扣”,但市民健身房的服务却没有打折。如何把相对较小的市民健身房打造得“五脏俱全”?区体育局的褚跃华表示,健身房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专业托管。以体育中心市“民健身房为例,虽然仅有200平方米的空间,但健身器材却一样不少,同时还配备了5名专业的健身教练对市民进行指导训练。”此外,为了满足市民更加多样的健身需求,市民健身房也设置了低于市场价的私教课程供市民们选择。
走进市民健身房,15台跑步机和两台健身车整齐地排放在室内的有氧健身区,还可看到一些颇受男性健身爱好者欢迎的沙袋和25台力量训练器械。力量训练爱好者冷先生说:“这里挺好的,在做完几组训练之后,还能到淋浴间冲洗一下,很不错。”
在市民健身房的对门就是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褚跃华告诉记者,在监测中心内可以为市民提供体质测定与评估、健康风险预警及健康管理等服务。“光健身锻炼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每个人的体质制订合理的锻炼计划。”褚跃华说,目前中心内除拥有一套健民3A 型基础体质测试仪外,还增设了部分进口人体成分测试仪、骨龄骨密度仪、心肺功能测评系统等。这些仪器除了在日常开放接待市民时使用外,监测中心还尝试推进体质监测和健康干预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等深入基层活动,让科学运动,测评先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大投入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采访中,记者得知过去三年内,我区累计投入资金1830万元,在新建健身步道、健身苑点、健身房、市民球场的同时,前瞻性地提出建设3~5个市民健身中心的目标,确保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量不变,增量不减”。目前,已落实3个市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泗泾新凯城社区体育中心已进入内部装修及功能划分,小昆山市民体育健身中心已立项并进入设计阶段,佘山北大居配套体育中心正进行控详规划。
同时,全区还有49所学校体育场地在教学时段外向周边社区开放。区体育局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闲时向社区公益开放,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健身选择。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充分利用社区广场、沿江沿河、公园绿地、旅游景点、产业园区等场地,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户外多功能球场、自行车健身绿道、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区体育局副局长秦梓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