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占户籍总人口5.5%(在全区比例最高)的泖港镇,以“助残服务社推荐岗位”“强化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和“培育扶残涉农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助力残疾人就业。今年以来,累计新安置调整32名残疾人就业。
政府主导
挖掘就业岗位
随着新一轮镇经济转型的深入,工业企业数量规模逐渐缩小,加上残疾人福利企业数量锐减,残疾人就业难上加难。为了引导残疾人用自己的双手来提高收入、创造财富,泖港镇残联借场合、借时机组织人员深入社区、企业,帮助残疾人树立“不等不靠,劳动光荣”的意识。
在泖港镇中南路22号的办公室内,两名助残服务社工作人员每天至少接待三四名残疾人,倾听他们在就业道路上的困难和需求。两名助残员本身也是残疾人,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他们经常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到各企业宣讲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目前,有92名残疾人在镇属35家企业就业上岗。
为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镇残联还主动作为,协同相关部门先后解决了11名残疾人就业难题。腰泾村的残疾人沈文秀从福利企业下岗后,一直处于无业状态,不久前妻子也失业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加上没有养育子女,夫妻关系非常紧张。了解情况后,镇残联副理事长甚至发动身边亲戚朋友帮他找工人,最终把他安排到从事出口加工的晟续机械厂上班,每月收入有4000多元。
注重实用
开展高需求就业技能培训
要实现残疾人顺利就业,挖掘企业岗位固然重要,但提高残疾人自身择业竞争力才是根本。借助“互联网+”行动,镇上给参与培训的残疾人提供了部分设施设备和网络资费补助,鼓励他们
利用网络实现就业或创业。
在北松公路的一家汽车4S门店,家住泖港五厍的张慰君正在操作电脑。虽然右手残缺,但她却能用左手在不同窗口间娴熟地切换,勾选调取信息。以前只会“最基础的打字,后来参加了镇上的电脑网络班,应聘时派上了大用场。”封闭训练两周,张慰君在回答面试官“电脑用得好吗”的最后关头底气十足。现在她是企业的工具管理员,开单、查询,运用办公软件制作表单和Word文档这些“小事”都不在话下,一个月收入有3800元。
因势利导
涉农基地消化就业
泖港镇地处浦南,主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为主。在守住农业用地红线和清退“三高一低”落后产业大背景下,镇上的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生存尚且不易,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更难以为继。企业数量锐减,加上针对低竞争力员工的裁员潮,打破了原先残疾人就业平衡。
为了帮助这些想就业也有能力就业的残疾人,镇上将目光转向了农村地区。在经过初步摸底后,有8家涉农经济组织通过申报成为残疾人扶贫基地,解决了102名农村户口残疾人就业。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班也更具针对性,确保贫困残疾人家庭至少参与一项养殖、种植、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这些天,8个基地之一的曙光村泖丰瓜果助残基地又有了新身份——上海市扶残涉农经济组织。由于前期运营规范和良好的经济产出,已经有20名残疾人的果园将在近期因人定岗,另外还计划再吸纳20名左右就业年龄段的农村籍残疾人。除泖丰外,镇上的泖港村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和上海宸玮农业合作社也通过了审核,计划联动更多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