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开完早会后,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城市综合管理队队长周家龙便开始在商务区各个角落巡逻。发现非机动车乱停现象,他立刻上前劝止;发现某一区域内人员聚集过多,就马上通过商务区城市综合管理中心上报派出所;发现无证经营现象,第一时间通过管理中心上报市场监督所……在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4.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多名与周家龙一样的综合管理队员,织成社会治理“网”,覆盖商务区各个角落,这就是中山街道今年在商务区试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随着国际生态商务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万达广场、五龙广场等5大商业区块商业气氛浓厚,4个居民社区人口不断增多,商务区城市综合管理的任务不断加重,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城市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中山街道在商务区试点新的管理模式,即在商务区成立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公安、城管等有关执法管理部门入驻,并整合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综合管理队伍,形成了商业街区由执法单位和综合管理队伍“联勤联治”、住宅小区由居委会实施“自治共治”的模式。
商务区城市综合管理中心承担着综治分中心、网格分中心、警务分中心等功能,与街道的综治中心、网格中心以及派出所联动,形成了一个“中网格”的基本管理单元。多个执法部门在“同一屋檐下”联合办公,在网格分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共同执法,实现了执法资源的整合。
中山街道在商务区成立的综合管理队伍,整合原有联防(社保)队、城管辅助队伍等,作为区域综合管理的主要队伍和执法部门的补充力量,负责区域内的综合管理和辅助执法,综合管理队员每个人能“独当多面”,实现了“一员多岗”。通过力量前移、管理前置,使区域内的问题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队伍、平台、信息系统”统一的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商业街区管理中,队员们每天分布在万达广场、五龙广场、富悦酒店三迪广场、茸盛路商业街区和茸惠路商业街区,根据不同区域情况,开展商业区固守式高频率巡查、主干道流动式中频率巡查、次干道循环式低频率巡查;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这支队伍还充当起交通管理辅助员,为学生平安保驾护航;夜间,综合管理队员又跟随社区民警进入居民区巡逻,弥补了治安力量的不足。根据《商务区城市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日常巡查任务清单》,每个队员都会担负起街面管理、环卫、街面治安、交通管理等十余项巡查任务,对于简单问题,如自行车乱停放等,作快速简易处置,如发现街区广场有展销、会展、促销、游艺活动等问题,则上前劝阻并通过对讲机上报综合管理中心,与相关执法部门实现联动。
“综合管理队员犹如执法部门的‘千里眼’,将管理触角延伸覆盖到商务区各个角落,大大提升了整体管理效率。”中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商务区对商业街区和居民区管理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居民区门口的商业街区从社区治理范围中剥离出来,由综合管理员队伍负责,切实为居民区“减负”。
“以往,要整治街面上的非机动车乱停放、门面违法经营、垃圾乱堆放等问题,占用了小区很多的管理资源,如今这些都从社区管理中剥离出去了。有了综合管理队后,我们大大减负,整治效果更好。”黄渡浜居委会干部表示。
莱顿小区的一些居民高兴地告诉记者:“每天都有综合管理队员巡查,茸盛路上跨门经营、黑车等现象基本没有了,整个区域内的环境更有序更整洁了。”
据悉,综合管理队员还经常跟随社区民警进入居民小区,协助民警等开展各类检查、维稳排摸处置、社会治安事件处理、小区综合治理等工作,为社区和谐稳定出一份力。
环境更加整洁,交通更加有序,以往乱设摊、乱张贴等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了,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更加靓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