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构筑防汛三道防线 江堤防洪、区域除涝、城镇排水能力不断

2017-07-07 22:35:29 作者:注册松江公司

松江西部防洪工程泄洪挡潮能力达“50年一遇”标准;城区河道抗涝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标准;松江城区排水能力达到“1年一遇”设防标准,并逐步提升到“3年一遇”标准;全区60座下立交视频监控安装工作全面完成……未雨绸缪备战防汛,目前,松江全区已构筑起了“江堤防洪、区域除涝、城镇排水”三道防线。

  “水上长城”筑起保护圈

  在新浜镇南湾港河道两侧,挖掘机正在河岸上施工,白色防洪水泥墙已经基本筑成,我区西部防洪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防洪工程顺着蜿蜒的河岸绵延数公里,从空中俯瞰,犹如“水上长城”。
  我区西部地区(新浜、泖港、石湖荡)
  是太湖和杭嘉湖地区泄洪的主要承泄区之一,受地势低洼、上游来水及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地区历史上水灾频繁。为全面提高该区域的防洪挡潮能力,区内约36公里长的13条河道,以及浦南西片开敞河道支河水闸均被列入上海市西部流域泄洪通道防洪堤防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通过完工验收,二、三期工程主体结构将于今年主汛期前全面完成。此外,还在陆域控制线内种植了绿化,并新建防汛通道,工程完工后将提升西部地区流域泄洪挡潮能力至“50年一遇”的标准,这也意味着全区防汛压力将大幅度减轻。

  内部洪涝有“出路”

  94个低洼圩区和66条骨干河道是区域除涝的第二道防线。之前主要通过建片设圩来达到区域防洪除涝的目的,但由于排涝配套动力不足,骨干河道和圩区堤防基础薄弱,防洪除涝压力较大。区防汛办负责人说:之前河道因为“堤防和护坡被垦殖侵占等原因,造成堤防基础不牢,并引发不少防汛安全隐患。”因此,近年来我区在圩区达标方面,通过建闸置泵、沟通水系、增加槽蓄容量等措施,提升圩区排涝调蓄能力;在骨干河道整治方面,通过新建护岸、加高堤防等措施,基本实现遇24小时均衡降雨180.2毫米不受涝,区域除涝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据悉,正在推进的工程中,通波塘(四期)计划疏浚河道6.6千米,新建护岸10.8千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75%;三官塘计划疏浚河道3.64千米,新建护岸5.56千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58%。

  城镇排水能力增强

  泵站强排、缓冲自排构成了中心城区城镇排水的第三道防线。“小区和一些地势低洼地区的积水问题很难通过简单改造来彻底解决,只能通过对河道提前下降水位及河道本身的泵闸建设,增强河道的排水能力。今年通过改造老城区强排区,连通排水区域,增设应急排放口,实施远程自动化控制,新建新城西圩、佘山度假区核心圩、新城北圩,中心城区排水能力基本达到“1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大部分地区遇1小时降雨36毫米不受涝,即雨停一小时后道路无积水。”防汛办负责人介绍说。
  今年在新城西片圩区改造工程中,新二里泾和曹里浜泵闸已开工建设,目前墙身结构部分已完成,预计在主汛期前完成主体结构。待新城西片圩区改造完成后,松江新城区排水能力将从“1年一遇”逐步提升至“3年一遇”的标准。

  应急抢险有保障

  每逢暴雨,下立交一直都是积水的重灾区。为了实时监测积水情况,以便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抢险,全区60座下立交视频监控安装工作已完成。

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通过“人+技术”双重保障让积水排得快、排得出。区防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下立交都有“专人负责应急处置,道路管理部门也将根据数据协调周边道路交通,确保下立交安全度汛。”
  今年汛期恰逢有轨电车T1、T2线沿线排水系统大面积翻修,施工期间涉及沿线众多的排水管网,影响城镇排水能力。目前相关部门正抓紧将损坏的管网进行修复、翻建或新建,扩大周围检修范围,确保破损管网无遗漏。轨交建设单位对所有涉及的排水管网也在自查自纠,沿线管网养护单位对整个排水系统的合理性、畅通性进行排查,确保消除隐患。区防汛办负责人表示:我们也会加“强施工期间水雨情和工情的监测,及时报告险情和重要水雨情、工情,尽早做好防洪抢险准备工作,确保沿线区域安全度汛。”

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工商注册、代理记账、银行开户、公司变更、公司注销、资质办理,就来财穗通企服

更多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