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大学城要先到城东汽车站坐17路,现在出了家门就能乘上99路直达大学城,省了不少时间呢!”家住鼎信公寓的市民吴女士说,随着公交车线路的增加,场站和候车亭的优化,选择越来越多,出行越来越便利了。
1981年6月,松江在全市郊区中率先开通营运了东玉线,标志着松江这座历史古城从此有了市内公共交通线路。发展至今,全区建成开放了2000多个候车站点,城区内每隔300米至400米左右就设有一个站点,在全市郊区中走在前列。
公交场站和线路越来越多
1978年6月,松江首个汽车站在人民南路建成开放。如今,新辟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乘客数量也日益增长,区内从1个场站发展到了36个场站。
“以前靠走,城区里是没有公交的。”一名老松江人回忆道,最早经过松江的只有沪松线、松张线、松青线等10余条公交线路。那时,每辆车的间隔至少要半小时。“有时错过一班车,或者遇到车子抛锚,那就得等上一个小时。虽说候车大厅有一排座位提供乘客休憩,但是供不应求,候车厅内通常都站满了人,夏天更是闷热得很。”
如今,随着场站增多,市民出行更便利了。如以前从松江城区到新浜,需要乘坐经过松汇北路的松江35路,总行程较长。而今将松江35路起始站设置在客运西站,经过辰塔路到达新浜镇,缩短了行程,发车间隔自然也缩短了许多,节省了市民的等车时间和出行时间。
“现在是越来越现代化啦!”区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区里正在建设信息化场站,松江城东站和客运西站已经配备了发车屏,实时显示发车时间。此外,松江城东站还设有咨询台,配备安检人员用人工手持仪检查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
候车亭数次升级到信息化
“最早的时候,松江是没有候车亭的,只在等车的地方竖了根简易铁杆。”一名老乘客感慨地说,“这些年来,松江公交发展得太快啦!”
据了解,松江第一批候车亭出现于2003年。8年后,所有候车亭更换成统一样式,让人耳目一新。之后,又逐步设置了港湾式候车亭,在公交车停靠时驶离快车道,从而不再阻碍后车的行驶,也让公交车有足够的地方等候乘客,既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期的道路拥堵,又保障了乘客安全。如今,招商市场、谷阳路中山中路、文汇路龙腾路等公交站点正在进行港湾式电子信息化站台试点,更进一步提升了候车乘客的便捷指数。
记者日前在招商市场公交站看到,站点上的LED显示屏上显示着经停招商市场的所有公交线路,其中试点中的松江17路还标出了下辆车的到站时间。同时,这块LED显示屏上还发布了日期、时间、天气预报,以及各种生活小贴士、公益广告等。“随着公交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在微信公众号‘松江微公交’‘上海发布’APP等平台及时更新公交到站信息,但是一些老年人和儿童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所以我们通过在站点设立LED液晶显示屏,直观地为全年龄层的乘客呈现便民信息。”区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公交站点是为市民服务的。我们的设立标准主要是要满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以及居民区、村镇道路周边等公交需求。”目前,区公交公司正在计划为佘山纳米魔幻城、深坑酒店配备松江95路、松江96路;为洞泾大居调整松江56路等公交线路。“等佘山大居内部设施建造完成,我们的公交线路就会进去。”区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